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。她晚妝才罷,盈盈的上了柳梢頭。天是藍得可愛,仿佛一汪水似的;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。岸上原有三株兩株的垂楊樹,淡淡的影子,在水里搖曳著。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浴著月光,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,交互的纏著,挽著,又象是月兒披著的發(fā)。而月兒偶然也從它們交叉處偷偷看我們,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。岸上另有幾株不知名的老樹,光光的立著;在月光里照起來,卻又儼然是精神矍鑠的老人。(朱自清《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》)
這段描寫突出了什么景色?突出月光無所不在,籠罩一切的景色。
假如我是一只鳥,
我也應(yīng)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:
這被暴風(fēng)雨所打擊著的土地,
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,
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(fēng),
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……
——然后我死了,
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。
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?
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……
(艾青《我愛這土地》)
“暴風(fēng)雨”象征災(zāi)難、苦難;“激怒的風(fēng)”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