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答題
【案例分析題】
材料1
從經濟的角度來看,目前主要勢力圈的國民總生產(GNP)的份額如下:美國為10萬億美元、歐盟8萬億美元、日本為4萬億美元、中國為1萬億美元;在德國和日本都處于不景氣的狀態(tài)下,其中中美兩國之間建立互補性合作的潛力最大。——《參考消息》2003年2月1日
材料2
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,美國、西歐和日本經濟同步增長,成為世界經濟增長“三大引擎”。據統(tǒng)計,1985-1990年間,美、歐、日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.4%、3.0%和4.8%。在此期間,東亞地區(qū)經濟年平均增長8.1%,拉美經濟也有適度增長,年平均增長率為2.9%。1991年海灣戰(zhàn)爭后,世界經濟格局漸漸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。上世紀90年代,西歐經濟增長緩慢,日本經濟一沉不起,拉美、東亞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屢遭金融危機重創(chuàng),非洲、南亞和加勒比等地區(qū)的許多發(fā)展中國家逐漸被邊緣化,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“唯一引擎”。據估計,從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間,美國占世界經濟增長總量的64%,這一比重是美國占世界經濟比重的兩倍多。——2003年03月21日(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)
材料3
一年來,歐盟決定在2004年增收10個成員,以期歐洲國家能用“一個聲音說話”;歐元今年初正式進入流通領域,為歐洲經濟增添了新的動力。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10月聚首墨西哥,強調要全面落實“上海共識”,向“茂物目標”邁進,加強經濟技術合作,以應對挑戰(zhàn),把握機遇,為亞太地區(qū)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。第八次東南亞國家聯盟(東盟)首腦會議11月在金邊舉行,與會各國領導人就實現東盟一體化、擴大東盟與中、日、韓和印度在經濟貿易以及非傳統(tǒng)安全領域開展合作等問題達成了廣泛共識,并在緊鑼密鼓地磋商和制訂有關方案。在非統(tǒng)組織完成歷史使命后,非洲聯盟作為一個新的泛非組織揚帆起航,為加快非洲經濟一體化開始了新的征程。拉美國家也在為實現地區(qū)自由貿易進行著不懈努力,并同意到2005年完成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區(qū)的談判。——《人民日報》2003年1月2日
結合材料1和2說明西方發(fā)達國家的經濟發(fā)生了什么變化?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?這種現象對世界政治產生了什么影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