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總是某農機公司的總裁。該公司2006年銷售額為5000萬元,2007年達到5500萬元,2008年銷售額為5900萬元,2009年預計6500萬元。每當坐在辦公桌前翻看這些數(shù)字、報表時,袁總都會感到躊躇滿志。
這天下午又是業(yè)務會議時間,袁總召集了公司在各地的經銷負責人,分析目前和今后的銷售形勢。在會議上,有些經銷負責人指出,農業(yè)機械產品雖然有市場潛力,但消費者需求的趨向已經有所改變,公司應針對新的需求增加新的產品種類,來適應這些消費者的新需求。況且現(xiàn)在已有多家公司在生產同樣的產品,價格也會成為消費者選擇是否購買的因素之一。
身為機械工程師的袁總,對新產品研制、開發(fā)非常內行。他聽完了各經銷負責人的意見之后,心里便很快計算了一下:新產品的開發(fā)首先要增加投資,然后需要花錢改造公司現(xiàn)有的自動化生產線,這兩項工作耗時約3-6個月;而增加生產品種同時意味著必須儲備更多的備用零件,并根據(jù)需要對工人進行新技術的培訓,投資又進一步增加。
袁總最終決定暫不考慮增加新品種的建議,目前的策略仍是改進現(xiàn)有的品種,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和銷售價格,挖掘現(xiàn)有的市場潛力。他相信,降低產品成本、提高產品質量并開出具有吸引力的價格,將是提高公司產品競爭力最有效的法寶,因為客戶們實際考慮的還是產品的價值。
A.消費者
B.行業(yè)協(xié)會
C.各地經銷負責人
D.供應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