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學生,在老師上課板書時,常用兩手食指敲打桌沿,發(fā)出“噠噠聲”的響聲。雖然有老師警告說查出來要處分,可總是禁而不絕。后來,一位音樂老師找到了這個學生。他怯生生地站在老師面前,等待批評和處分。出乎預料的是老師不僅沒有責備他,反而笑著說:“你參加樂隊打鼓好嗎?”學生愣了,以為老師諷刺他,不敢答話。老師接著說:“學生樂隊缺一名鼓手,我覺得你有條件當。但是,你在上課時要認真聽課,遵守課堂紀律,不要再敲桌子了,好嗎?”學生點點頭,淚水卻止不住地流了下來。后來,這個學生敲鼓進步很快,上課也不再敲桌沿了。
閱讀上列案例材料,分析案例突出的德育原則。陶行知任育才中學的校長時,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,就將其制止,并責令其到校長室。等陶行知回到辦公室,見男生已在辦公室等他。陶行知掏出一塊糖給他:“這是獎勵給你的,因你比我按時來了。”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:“這也是獎勵給你的,我不讓你打人,你立刻住手了,說明很尊重我。”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。陶行知又說:“據(jù)了解,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,說明你有正義感。”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。這時男生哭了;“校長,我錯了,同學再不對,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。”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塊糖說:“你已認錯,再獎你一塊,我的糖分完了,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。”
試用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原則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,具體說明哪些地方體現(xiàn)了哪些德育原則。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“調皮鬼”,上課不專心,課后與同學追逐打鬧,花錢無節(jié)制,甚至連放學回家的車費都要向老師借。老師找他談話后他答應改過,但并無實際行動。
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師,將如何運用有關德育知識來解決這一現(xiàn)實問題?